客服熱線400-717-3456
久仰了!大唐女兒策馬萬里“同框”
時間:2025-11-13 來源:新疆日報

        如果陶俑會開口,她們的第一句話,或許是互道一聲:“久仰!”——

  “我是洛陽城的一抹胭脂紅,春風拂過帷帽輕紗。此刻,馬蹄輕叩盛世的石板,正赴九洲池畔的春日之約。你可知,千里之外,天山腳下,有位姐妹與我同沐這大唐的風?”

  “我是西州故地的一縷赤霞光,吐魯番的暖陽親吻著印花裙裾。目光越過黃沙,我望向東方:那拂動你面紗的春風,是否也帶來了洛陽的花香?素未謀面,卻共有一個名字——大唐女兒?!?/p>

  這并非幻想。洛陽與西州(今吐魯番一帶),兩尊“彩繪戴帷帽騎馬女俑”,跨越時空,靜默“對望”。她們以陶土之軀,共同書寫著盛唐“萬里同風”的華章,成為“文物兩地書”中動人的篇章,無聲訴說著中華民族血脈相連、風尚共融的深情。

  對望·帷帽輕揚

  時光流轉千年。11月6日,這兩件分藏新疆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的國寶,在“文物兩地書”的海報中首次“同框”。她們的陶土之身,正娓娓道來那個氣度恢弘的時代。

 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戴帷帽騎馬女俑。河南博物院提供

  “看這帷帽!”河南博物院文博助理館員王琢凝視中原女俑,“薄紗垂頸,展露容顏。這是武則天時期興起的‘新風尚’。”他回溯道,北朝至隋唐初,女子外出常戴長紗及腰膝的“冪?”,含蓄朦朧?!搬∶陛p垂,窄袖印花衫鮮亮,圍巾飄拂。這身行頭,是胡風漢韻的巧妙融合,是絲路饋贈的時尚華章。而她端坐馬背的從容,眉眼間的自信,正訴說著一個女子可策馬春游、揮桿擊鞠的開放時代?!笔⑻茪庀螅屆婕喿兌套儽?,甚至催生了西域尖頂帽的流行。

  “新疆女俑的帷帽,正是這風尚變遷的‘回響’?!毙陆┪镳^研究館員阿迪力·阿布力孜細數(shù)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的發(fā)現(xiàn):從冪?到短帷帽,再到各式胡帽,妝容亦日益精致——花鈿、斜紅、點唇,與中原仕女如出一轍。“這頂帷帽的演變,就是一條清晰的文化交流軌跡,”阿迪力·阿布力孜說,“從西域傳入中原,又帶著中原的審美新風,回哺西域。綠裙輕揚,她仿佛正陶醉于綠洲春色,那份悠然自得,與中原姐妹何其神似!”

  這帷帽的變遷,正是東西風尚在長安與西州之間,你來我往、裁云剪月的生動寫照。

  共鳴·策馬春風

 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們胯下的駿馬與那份氣定神閑。這絕非裝飾,而是盛唐女子生活的真實剪影。

  “窄袖印花衫,方便利落;策馬時的從容神情,說明她們能自如參與春游、打馬球甚至經(jīng)商。”王琢贊嘆,“這是唐代開放社會賦予女性的自信與自由之風?!边@種風尚,同樣吹拂著絲路重鎮(zhèn)西州。阿迪力·阿布力孜指向新疆女俑:“她所代表的,正是西域女子效仿中原,享受騎馬出行、參與社交的生活圖景。中原的‘馬上風采’,成為了絲路南北共有的時代符號?!?/p>

  新疆博物館收藏的戴帷帽騎馬仕女俑。石榴云/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攝

  風尚的流動,從來不是單向。西域的帷帽、胡服元素豐富了中原衣櫥;中原的服飾規(guī)制、女子騎馬風尚,則深深浸潤西域。這對隔空相望的姐妹,正是交融最鮮活的注腳。西域的帷帽,隨駝鈴翻越天山,裝點了洛陽風華;中原女子策馬的英姿與審美,如春風度玉門,成為西州女兒的向往。一頂帽,一襲衣,一匹駿馬,靜默無言,卻鏗鏘詮釋:大唐的魂魄,是兼容并蓄;中華文明的底色,是多元一體。這便是“萬里同風”最動人的模樣。

  在新疆博物館,《彩繪仕女弈棋圖》的智慧對局,簸糧女俑、勞作婦女俑的勤勉身影……都在低語:中原文化的精魂,早已沿著絲路血脈,深深浸潤了這片土地。

  同脈·俑載禮序

  俑的世界,是地上繁華的彼岸投影,更是中華禮序的莊嚴延續(xù)。

  “新疆所出陶俑,文官威儀、武將雄風、仕女嫻雅、樂舞翩躚,乃至十二生肖、鎮(zhèn)墓神煞、胡商駝隊……形態(tài)萬千,”阿迪力·阿布力孜介紹,“它們承載著‘事死如事生’的古老信念,是中原喪葬禮制扎根西域的明證。盛唐厚葬之風,寄托著將生前錦繡帶入永恒的祈愿?!?/p>

  河南博物院的隋唐展廳,是另一個俑的集合。文官的莊重、武將的肅穆、天王俑的威猛、鎮(zhèn)墓獸的雄奇、胡人牽駝的異域風情、樂舞俑的曼妙身姿……共同構建了微觀的煙火人間。胡俑與駝俑的隊列,正是絲路血脈奔流不息的縮影。

 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天王俑。石榴云/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攝

  從洛陽到吐魯番,魁梧的天王俑矗立墓道,震懾邪祟;俑的規(guī)制、數(shù)量、工藝,無不嚴格對應墓主生前的榮光與地位。這是大唐律令與中原禮制在西域大地有效推行的無聲碑刻?!耙再鸽S葬,源于事死如事生的古老哲思?!蓖踝陵U釋,“它要求嚴格依照生前規(guī)制安排身后世界,這是中國古代禮制精神的深刻體現(xiàn)。正因如此,這些陶土之身,成為我們叩問歷史、補史證史的珍貴密鑰。”

  密碼·服章載道

  服飾的變遷,是流淌在俑身上的文明密碼。

  圓領翻領、印花刺繡、寬袖窄袖、長褲長裙……在王琢眼中,俑的衣冠是流動的史冊:“曾經(jīng)以中原規(guī)制為主的服飾,因吸納西域的窄袖、聯(lián)珠紋、波斯錦、尖頂帽而煥發(fā)新彩。與此同時,漢魏冕服的典雅規(guī)制,在新疆出土的衣冠俑身上依然清晰可辨,中原風儀,早已成為邊疆兒女共同的審美?!?/p>

  新疆博物館收藏的雞首人身俑。石榴云/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攝

  “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那些斑斕的彩繪泥俑,便是中原文化深刻塑造西域的明證?!卑⒌狭Αぐ⒉剂ψ螐娬{,“不僅是吐魯番,古龜茲等地亦發(fā)現(xiàn)帶有濃郁中原特征的墓葬遺跡?!蹦怪邪槌龅摹对娊?jīng)》《論語》《孝經(jīng)》等儒家典籍殘卷,更如星火點點,照亮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主導地位。

  這兩尊策馬女俑的“隔空對話”,其意義遠不止于風尚。她們是唐代中央政權有效治理西域、推行共同制度文化結下的碩果?!鞍参?、北庭兩大都護府的設立,如同堅實的橋梁?!卑⒌狭Αぐ⒉剂ψ沃赋觯啊笠唤y(tǒng)’格局下,軍政制度暢通,漢字漢語、儒家典籍、禮儀制度、生產(chǎn)技術廣泛傳播,中原與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空前密切?!敝性幕殉蔀槲饔蛏鐣詈竦牡咨?,西域各民族文化則如涓涓細流,不斷匯入并壯麗著中華文化的洪流。

  這“萬里同風”,是制度保障下的文化互鑒,是血脈相連的情感共鳴,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、生生不息的最佳注解。

  今日,駐足于這兩尊穿越千年的女俑前,這跨越時空的“對望”,寫就一封來自歷史深處的“家書”。它無聲訴說著:新疆與中原,自古血脈相連;生活在新疆地區(qū)的各族人民,歷來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員;這里的文化,始終是中華文化壯闊江河中奔涌的支流。

  縱使山河萬里,文化根脈相連;縱然千年流轉,血脈永續(xù)。

*除《河南旅游網(wǎng)》署名文章外,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河南旅游網(wǎng)立場。
編輯:河南旅游網(wǎng)
Copyright ? 2008-2022 UHENAN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電話:0371-60907724 400-717-3456 傳真:0371-60907734
豫ICP備11007080號-1
微信公眾號
新浪微博
今日頭條